尽管我们多次强调,最近公布的两批名单标题明确标示为“完成债务清偿俱乐部名单”,而非准入名单,但仍有不少人对此产生误解,包括一些球员在内,他们质疑时常用“为什么能通过准入”这种说法。
另外,一些球迷评论表示,由于球员提出了质疑,因此足协失去了公信力,这种理解也是不准确的。公示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在通知中第二段就已写明,而在名单下方还有一大段相关说明以及反馈渠道和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足协并不是政府机构,也无法全面监管每个俱乐部的运营状况。目前,各项准入材料由俱乐部自行填写提交,这些材料旨在证明其已经满足相应条件。然而,很显然这些证据未必完全真实可靠,部分俱乐部可能会夸大、隐瞒甚至伪造信息。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如果债权人认为某个俱乐部尚存在欠款,应向足协提供相关证据进行申诉。文件底端也详细列出了说明。因此,目前有球员公开提出质疑是一个正常现象,并且这正体现了清债名单发布的重要意义。这表明双方之间存在争议,有以下两种可能性:一是“俱乐部出现问题”,即漏报或错报实际情况;二是“球员言之无物”,所提及的问题不属于清账范围或者中国足协会审查的不实债务。双方都有责任进一步解释与举证,以支持自己的立场。
从此次事件来看,中国职业足球联赛中的准入工作宣传力度明显不足,社会公众和债权人的了解程度有限。此外,目前关于清帐的信息透明度较低,与国际足联那样可随时更新并让公众知晓的系统相比,中国足协还缺乏类似机制(前几天我已经发文讨论过此事)。
希望能够借鉴此次教训,更好地运用社会监督力量,通过信息化手段确保审批过程更加阳光透明,提高公众及债权人的知情权,从而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负面情况集中爆发,有效处理薪资与欠款问题,为维护玩家等权益保障奠定基础,同时提升职业联赛商业价值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