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显谟研究成果
朱显谟先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他首先系统研究了我国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类型及其演变规律,创建了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针对沟蚀问题,他将土壤抗侵蚀性分为抗蚀性和抗冲性两部分进行深入研究,为黄土区土壤侵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土壤分类研究中,朱显谟纠正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黄土高原土壤类型的划分错误,提出将黑垆土、土娄土独立划为新土类,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他深入探讨了土壤发生和演变规律,丰富了土壤学理论。
朱显谟的创新观点还包括对南方红壤和东北土壤的解读。他指出,红壤并非地带性土壤,而是古土壤和古代红色风化壳的产物,同时揭示了岩体风化与土壤发生过程的矛盾性。对黄土中的古土壤,他提出了全面的认识,并探讨了其与黄土堆积期间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
在原始土壤成土过程的研究中,朱显谟划分了四个关键时期:岩面微生物着生到生物物理生化层的“岩漆”时期,地衣阶段的生物风化层和佃土层形成时期,苔藓植物时期土壤的巩固与发展,以及高等植物着生和原始土壤定型的最终阶段。这些研究深入揭示了土壤形成的历史过程。
扩展资料
朱显谟,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1940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中国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专家,国际土壤学会会员。他担任陕西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全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生态学会和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等职。现任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
朱显谟个人成就
朱显谟先生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个人成就。他的学术著作丰富,包括《塿土(1964)》、《陕西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利用(1981)》、《中国黄土高原土地资源(1989)》和《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1989)》等四部专著。此外,他参与编写的《中国土壤(1978)》在土壤科学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发表论文150余篇。
在科研项目方面,他的贡献同样突出。他对黄土区土壤侵蚀分类系统的研究获得了1978年陕西省科学大会奖,对陕西省土地类型及其演变的研究在1987年荣获科技成果三等奖。他负责的新疆托木尔峰综合考察研究于197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并参与编写的《中国土壤》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陕西省科技成果上均获奖。
朱显谟先生获得了五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科技进步奖,充分证明了他的研究价值。他的杰出贡献使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多次获得荣誉,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优秀导师、陕西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
扩展资料
朱显谟,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1940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是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专家,国际土壤学会会员,现担任多项学术职务。
朱显谟黄河变清原理
1. 退房还林、退耕还湖,通过种植树木和草地,防风固土促进黄河变清。
2.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最终形成了河床。朱显谟提出在黄土高原多种树、多修堤,拦截泥沙以管理水患。
朱显谟个人生平
朱显谟,1915年12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崇明三光镇。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继续学业。在重庆的大学生活中,他因二战而停学,并于1940年毕业后开始土壤科研工作。
在全国解放后,1949年,朱显谟在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任职,继续为我国土壤科学研究贡献力量。1959年,他来到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进一步推动土壤科学发展。
扩展资料
朱显谟,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1940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中国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专家,现任职于多个学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