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国人是怎样相互调侃其他国家的
法国人:一部分西班牙人(尤其是加泰罗尼亚人)不喜欢法国人,他们觉得法国人太傲慢。一个来自巴塞罗纳的女人告诉我:“拜托!谁喜欢法国人啊?没人!”瑞士人也不喜欢法国人,他们鄙视法国当局和法国人的懒惰。至于英国人嘛,他们对法国人的感觉最为复杂,一半讨厌法国人,另一半则喜欢。在英国人的眼里,法国人臭、没礼貌(他们从不排队);而且在纳粹进军的时候,法国人并没有奋起反抗,所以英国人认为法国人很懦弱。法国人亦不喜欢英国人;法国人看不起比利时人,觉得他们很**;从我的经验来看,法国人对西班牙人和德国人也没有好印象。
意大利人:其他欧洲国家对意大利人的评价大多是正面的,主要是因为意大利的美食。北欧人认为意大利人懒惰、古怪,并且可能存在管理不当的问题。我的一个荷兰教授曾解雇一位意大利人,他说:“所有的意大利人只关心意大利面和妈妈。”意大利人对其他国家的人也没什么好感,内部南北分歧明显,北方人抱怨南方人懒惰,不思进取,而南方人则认为北方人缺乏文化,不懂享受生活。
德国人:其他国家的人普遍认为德国人勤奋严谨但缺乏幽默感。二战是德国最大的污点,其他国家的人因此无情戏弄和嘲笑德国人。虽然德国是经济强国,但大部分国家的人对德语学习和在德国留学并不感兴趣。食品方面,德国的食物也不受欢迎。荷兰人和丹麦人最反感德国,因为德国曾频繁侵略两国。当德国人在荷兰问路时,荷兰人通常会指给他们最短的离开的路线,或者直接说:“把我们的自行车还给我们!”因为在二战期间德国曾经没收过荷兰的自行车。德国人对西边邻国的喜爱远大于邻国居民对他们的喜爱,尤其是对波兰等东方邻国则瞧不起。但是,奇怪的是,他们对曾经抵抗他们的捷克人却有些许敬意。
斯堪的纳维亚人(北欧人):他们受到大多数欧洲人的尊重,主要是因为高质量的生活标准和金发碧眼的外表。在斯堪的纳维亚内部,挪威人、丹麦人和芬兰人互相认为对方愚蠢又严肃。丹麦人被看作更直率,性格古怪。北欧人普遍内向,但即便以北欧标准来看,芬兰人也非常内向。除了讨厌德国的丹麦人和讨厌俄罗斯的芬兰人,北欧人对其他欧洲国家的人并不反感。
比利时人:荷兰人和法国人都认为比利时人是**。而反过来,比利时人也认为荷兰人脾气暴躁,法国人则傲慢无礼。
荷兰人:荷兰因其繁荣的经济和良好的社会秩序让南欧人羡慕,但他们自以为是,自认无所不知,甚至固执得像他们的德国表亲一样。他们不喜欢把自己与德国人比较。如果你提到他们国歌中有“van Duitse bloed”(来自德国人的血),他们通常会沉默。荷兰因守财奴的名声而受到普遍不满,因此在旅行时也不受欢迎。他们在法国露营时,会提前准备好水和其他物资,以免花费太多。
瑞士人:即使是德国人也认为瑞士人极度严谨、死板,与“友好”和“热情”相去甚远。讲法语和德语的瑞士人文化差异明显,讲法语的瑞士人形似法国人,但比法国食物更好。德语的瑞士人则比德国人更加严谨与古怪。虽然瑞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可外籍人口占其总人口的20%。
西班牙人:全欧洲对西班牙人的负面评论几乎没有。绝大多数人也不讨厌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基本上也不讨厌他国的人。尽管与法国有些西班牙人不太喜欢法国人,但总体来讲,西班牙人自认为和拉丁美洲人关系疏远,不愿意以任何方式与他们扯上关系。
希腊人:在其他欧洲国家眼中,希腊人只是名义上的欧洲人,而希腊人坚信自己是欧洲人,因此如果质疑他们的欧洲身份,对于他们是个刺激。
波兰人:波兰人给人安静的印象。在德国的邻国中,波兰是最不受欢迎的,德国人将波兰人与偷车贼联系在一起。波兰人与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人关系较差,较为反感俄罗斯和乌克兰人。他们与德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也许出于恐惧,波兰人从不以幽默的方式谈论德国。
捷克人:捷克被西欧人视为东欧的亮点,主要是由于布拉格的吸引力。与德国人相似,捷克人也是比较粗鲁与直白的,波兰人对他们并不友好。
奥地利人:奥地利人融合了德国人与巴尔干人的优劣特质,虽然懒散,但他们的爱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更为明显。大部分西欧国家对奥地利持中立态度,而德国人则认为奥地利人不进取,也不能代表德语国家的良好形象。
英国人:将英国人归为欧洲人通常会令半数英国人不悦。英国在与欧洲的关系上尽显复杂,英格兰是最容易受到批评的部分,这显然与伦敦的位置有关。阿姆斯特丹与伊比萨的居民因阿尔额尔斯特人擅闯而备受指责,英国人也很难容忍其他国家(包括美国)的负面看法。
爱尔兰人:爱尔兰的整体形象受到普遍积极评价,虽然他们声称自己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很重要,但这个国家的规模远不及预期。爱尔兰人通常礼貌谦虚,表面上讨厌英国,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仇恨。
我个人对葡萄牙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的看法并不深入。如果你有其他观点或想法,欢迎在下方评论。
几年前我在意大利见过一张海报,可以总结一些观点:
在天堂……
工程师是德国人
厨师是法国人
警察是英国人
情人是意大利人
一切由瑞士人统领
在地狱……
工程师是法国人
警察是德国人
厨师是英国人
情人是瑞士人
一切由意大利人统领
二战轴心国只有三个,为何敢于全世界开战?
近年来多人询问关于二战轴心国和同盟国的事情。虽然当时的轴心国仅有三个,但他们却向全世界宣战,这让人想知道他们为何如此大胆,如何获得这些勇气?
轴心国虽然只有三个,但他们有着大量的仆从国和战时合作国。仆从国包括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而战时合作国则有西班牙、芬兰、和泰国。同时,还有很多傀儡政权如斯洛伐克、维希法国等。
例如伊朗,虽未明确支持轴心国,但在盟军的压力下,很多国家当时其实隐隐支持轴心国。伊朗国王非常反感英国和苏联,恰逢德国正好也反苏、反英,因此双方利益的契合,促成了某种默契。
但敌对的情况让英俄合作出兵干涉,结果导致伊朗国王被迫辞职,并让纳粹的势力遭到清除。
诚如伊朗的例子,这也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异常复杂的情况。在轴心国方面,尽管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参与国一次写下26个,包括比利时、南斯拉夫、古巴等国家,但实际上很多国家都未真正出兵或早已沦落,仅仅存在某种临时的抵抗政府。
因此,真正的同盟力量,绝大多数还是局限在美国、苏联、英国与中国。即便算上有一定贡献国家加上临时政府,仍然粗略地说不超过十个国家参与实战。实际的二战是少数国家的综合力量与部分仆从国参与同盟国,由此可見不仅是世界大战如此简单。
而美国在众多国家间的力量亦是一种时机的选择。美国国内事务当时并不景气,绝大多数人专注于国内问题,很少关心到遥远的世界局势。
诚然,尽管这也让希特勒难以计及,但在整体细分来看,二战有其复杂进展而非一蹴而就,前期乃至到全面开战也是需有过程。
各国在不同阶段都有其应对调整方式,尤其在欧洲,实际战局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希特勒上台,带领德国走出经济危机。然而,因国防建设优先,惹得很多军事投资成效堪忧。在此后,德国人也因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逐渐支持希特勒走上复仇之路。
在此过程中,德国撕毁《洛迦诺公约》,然后进驻莱茵非军事区,接着与意大利、日本签署协定后,逐渐扩张。
第二阶段涉及斯大林利用机会,设计对德国采取“纵容”策略。而当德军入侵波兰时,英法并未立即采取行动。在随后的时日里,英法对于德国进军的干预也逐渐减弱。
最终,在战争全面打响后,因着复杂的势力对比,各国主要仍在调整应对策略中。
第三阶段是随着英国在遭受大败后,美国开始逐步介入,并在此期间明显加强军政合作,地缘利益的重塑使得战争局势变化。
不妨一提,日军在抗战初期也曾在战场上占优,但随着对资源的耗竭,加上军事力量的迅速恢复,导致局面的逆转。
回顾二战的演变,真正的实质因素显然是交织缠绕。但在当时,除了军事利益,还有国家间深刻的历史情结,均对战争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疑,许多重大事件都是因历史的复杂纠缠,以及局势的变化所支撑。希望后续的深度研究能够为您带来更深入的认知与理解。